最近一则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,说的是印度顶级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时的一番话。他直截了当地说,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,印度根本没法照搬中国的发展模式,更别提什么“下一个中国”了。老实讲,这话听着有点扎心,但也确实是一针见血。很多网友看完后纷纷留言,“终于有人把大实话说出来了”,“吹牛谁不会?干成才叫本事”。我觉得吧,有时候承认差距比盲目自信更难得。
这些年,印度一直嚷嚷着要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宠儿,还推出过不少像“印度制造”这样的宏伟计划。但结果呢?折腾来折腾去,不仅外资没留住,就连自家的企业都开始往外跑。有网友调侃:“光喊口号不解决实际问题,就是画饼充饥。”最尴尬的是,到头来连最基础的手机组装线都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设备。这种局面就像想当奥运冠军,却发现自己连运动鞋都买不起一样,无奈又现实。
拉詹其实早就看透这一切,他的话很直接——别再幻想靠模仿中国崛起。为什么这么说?咱们回头看看,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,可不是天上掉馅饼,而是几十年一步步打下来的底子。从土地改革、扫盲教育到基础设施建设,每一步都是硬骨头。而等到改革开放那会儿,各项准备工作基本齐活儿,只等政策一松绑,大火苗一下子烧起来。所以啊,这哪是简单复制能做到的?
反观现在的印度,那真是一地鸡毛。土地私有制让征地变得跟闯关游戏似的难;教育水平普遍偏低,让工人素质跟不上节奏;电力供应时断时续,经常搞得工厂停摆;官僚体系拖拖拉拉,让投资者苦不堪言。有个在孟买做生意的小老板吐槽:“补贴政策写得挺好,可钱永远发不到手。”你说这样怎么吸引外资呢?更何况,现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早变天了,以前拼廉价劳动力还能凑合,现在自动化、智能化生产越来越普及,中国早已迈向高端制造,而印度还卡在怎么把螺丝拧紧这一步。
很多人问,那是不是意味着印度啥也干不了,只能躺平?其实并不是。拉詹给出的建议挺中肯,他认为与其死磕自己短板,不如扬长避短,比如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。这一点倒是蛮靠谱,因为英语人才多、IT行业基础不错,本来就是他们的一张王牌。不少网友表示认同,“服务业赚的钱可比血汗工厂香多了”,这话还真不假。
只不过莫迪政府似乎还是放不下那个“工业强国梦”,几年来砸进去230亿美元补贴换来的却是GDP里制造业占比反而下降。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感叹:“富士康都撤走,你还指望谁?”事实证明,没有配套条件,再多的钱也是打水漂。而且,一旦中国产品和技术收紧出口限制,整个产业链立马瘫痪,到时候哭都找不到地方。
所以问题来了,是不是每个国家非要走同样路才能成功呢?显然未必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,每个国家也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如果总想着复制粘贴别人家的经验,到最后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。不如静下心来,把教育搞上去,把基建铺好,把营商环境整明白,再谈什么弯道超车才靠谱一些。我想问一句:你觉得未来十年里,会出现第二个“中国奇迹”吗?
恒瑞行配资-股票配资入门平台-股指配资股市有哪些-股票配资15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