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路律师,一路精彩——访87级研商经校友 潘修平

人物简介
潘修平,1966年出生,辽宁人,律师。1983年考入大连工学院(现大连理工大学)铸造专业,1987年进入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(原北京商学院)就读商业经济硕士,之后获得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,1995年获得律师资格,1996年开始从事执业律师工作。曾分别担任中国水产(集团)总公司法律部主任和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部总经理,并且在海外工作两年。
潘修平现为北京市海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,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秘书长,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,北京市律师协会证券专业委员会理事。
 
人物特写
8月的北京,立秋已过,酷暑未消。
位于西城区德胜置业大厦内的海拓律师事务所,落地窗隔绝了热浪,空调吹送着冷气,潘修平律师将一杯冰水递给记者,关切问道:“一路过来热坏了吧?”这一句问候让我们倍感亲切,顿时放松了许多。
虽然年近五十,潘修平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体形,国字脸上的一双铜铃眼炯炯有神,身着深蓝T恤更显精神。这个面若含笑的中年男人,抿了一口茶,思绪飘远,向记者忆起他的求学经历。
三易专业  只为掌控自由人生
1983年夏天,潘修平像往常一样又一次拿到了数学满分,不过这次,他的名字出现在了辽宁省盖县的高考金榜上——他成为该县当年的高考状元。
然而,命运却和这位新科状元开了一次玩笑,潘修平阴差阳错地与自己钟爱的计算机专业失之交臂,被调剂到大连工学院(现大连理工大学)铸造专业。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。
即使所学不是最初心仪的专业,却抱着“随遇而安”的心态,潘修平的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一直保持到现在。“上学时我特别喜欢玩儿,不是师长眼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的模范生,可能因为我比较会安排时间,比较会有效率地学习,所以成绩一直不错。”潘修平自豪地说。出于兴趣,在学习专业课之余,他还阅读了大量经济学书籍。然而,老师眼里未来的行业新星却似乎在预谋一次“转型”。
四年后,时年21岁的潘修平,跨专业考上了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(原北京商学院)商业经济专业的研究生。“八十年代的研究生考试难度很大,我一定要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搏一搏”,潘修平坚定地说道。
回忆起在商学院学习的岁月,“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。”时光流转,潘修平仍能清晰记得“大家自觉地在大松树下早读”、“平时在宿舍的卧谈会”等校园学习和生活的细节。“25年了,我们还是像当初一样嬉笑,每年都会在阜成路附近聚会。”
研究生毕业后,潘修平被分配到大型国企中国水产(集团)总公司法律部工作,期间,他被派到美国工作两年,思维和视野得到拓宽,接触到相关法律的工作又让他对律师这个职业充满兴趣,经过自学,1995年他获得了律师从业资格证。既不是法律科班出身、也没有法律背景的他甚至曾经出庭担任律师角色。“我算是半路律师吧!”潘修平笑道。
从一开始与热爱的计算机专业擦肩,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铸造专业,到出于兴趣考取经济学硕士,再到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,潘修平三易专业,“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想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。”
知命之年   铁肩更应担道义
央企的工作相对稳定而轻松,然而,面对一眼望得到头的体制内工作,他觉得“自己不能自由地掌控人生”,于是毅然决定放手一搏,辞职下海创办律师事务所。从半路律师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,潘修平坦诚:“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,不仅仅是作为律师的个人成就感,更多的是职业价值的实现。
“法律学人,崇尚公平与正义”,即使是在生活化的社交工具微信上,潘修平的朋友圈签名仍体现着他的职业理念和追求。
因为有经济学的教育背景,潘修平的主要业务专长为银行、证券、公司并购、房地产、知识产权、投资、国际商事与海事仲裁、诉讼。
从业近20载,潘修平经手的案子“数都数不过来”。
“一个律师最大的荣耀莫过于代理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案子。”当年荣成造船厂行政诉讼国家海洋局一案轰动一时,作为这场颇具争议的“企业状告政府”法律拉锯战的原告方律师,潘修平在一审和二审中顶住巨大压力,最终使得此案成为法律界一个经典案例。
而另一个让潘修平印象深刻的案子是ST东方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,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原告最多、标的额最大的一起证券民事赔偿案件,在他的肩上承载着300多户投资者的殷切期盼,最终潘修平没有让他们失望。
在近日举行的“光大证券内幕交易索赔认定及程序研讨会”上,潘修平也表示如果认定成立,他将和同事一道为蒙受损失的投资者维权。
“每当官司胜诉了,每当为当事人追回一笔欠款、挽回一笔损失,特别是将一名被告人从死神边缘拉回,成为自由人,其中的喜悦,难以言表。能得到当事人的一声感谢,一次赞赏,心底就涌出一个字:‘值’!”
身兼数职  桃李不言自成蹊
除了海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和律师的身份,潘修平还担任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秘书长、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、北京市律师协会证券专业委员会理事。
每年,潘修平都要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,这既是律师协会的硬性要求,更是出于一名律师的社会责任。
“相比被叫作‘潘律师’,我更喜欢别人叫我‘潘老师’。跟学生在一起,我自己也觉得年轻了好几十岁。”
学生眼里的潘修平是一位幽默风趣而又严谨务实“法学匠”,由于蜚声业界,授业方式更兼实操性与应用性,他的法庭实务课程颇受学生欢迎。
同时,作为一名17岁男孩的父亲,潘修平喜欢把儿子挂在嘴边,笑道:“跟你们90后真是有代沟啊!儿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,不愿多与爸爸交流了。”对于儿子未来的职业选择,潘修平虽然希望儿子在理工科有所造诣,但不管怎样选择都支持他,“如果他喜欢当律师,我也会很支持。”
职业角色,社会角色,家庭角色,每一种角色,潘修平从未懈怠,这位半路出师的律师,一路精彩不断。
 
记者手记
人物采访中,人物特写最难。一旦某个环节把握失衡,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便与真实形象谬以千里。然而采访潘修平的过程中,这位“大龄师兄”的实诚劲儿打消了记者的顾虑。
“你们千万不要拔高我的形象。”这是采访结束后潘修平对我们的“特殊要求”。当看到他整整四张纸的简历,其中的学习经历,工作成绩,社会担当着实让我们既佩服又惊讶。与潘修平的交谈过程愉悦轻松,他的回答逻辑清晰而又风趣幽默。他对自己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都进行了详实的介绍,但不谈个人辉煌,也不避敏感话题。写稿过程中,当记者有细节难以确定向潘修平询问时,不管手头工作多忙,他都一一详细回答。
完稿后我们发给潘修平过目,他只说了一句“谢谢你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我!”这句话对记者而言,无疑是最大的肯定。
 
采访记者:2011级 左超 钟雪晴薛婷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指导教师:康凌